祕謐心人講堂
The Story From Your Heart
優秀的定義
文/祕謐 賴拓
我們都在追求成為更卓越優秀的自己,怎麼樣是一個卓越的人呢?一個願意勇敢看清楚自己,面對自己最內心真實的那一面,才有資格說他是一個追求卓越、正在卓越路程中的人。(怎麼看?看見什麼?承認嗎?)
每一個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,他的根基是否穩健,有的人上面看起來好像是一座城堡,但是根基其實是快要朽壞的木頭所支撐著,這樣的人,假設遇到一場暴風雨,不管是根基以及上面的城堡,都會整個被沖刷掉完全消失不見,所以如果你說你在追求卓越、追求成功、追求優秀,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根基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,你不怕嗎?
假設你在追求更卓越的自己、更卓越的人生,更從容、自由的步伐,那你需要花一點時間看清楚內心真實的狀況,並且學習調整,適應了這個調整後的姿態,未來(新的姿態)才會持續從容、自然地出現,那才是真正卓越的人生、真正自由的人生。
我們都渴望成為一個更卓越的人,但假如我們有一個盲點,就是我們其實並不承認自己並不卓越(內心並不敢承認),然後偽裝在外表上、在物質生活上,好像自己可以表現得比別人高人一等,比別人更卓越更優秀,一切都以「看得到」的為出發點,那你只完成了可能不到三分之一的卓越(基本上你真的很努力!仍然值得稱讚!)。
另外的三分之一只有在你願意真實的看清楚內裡後,才會謙卑的接納別人、願意調整自己。
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在不斷調整自己的過程中遇見更優秀的自己,你不期待嗎?
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說,我們每一個人只活了5%的自己,當你能夠愈活出幾個百分點,你就比過去更優秀,我們都不需要跟別人比較,我們也並不需要理會別人的比較,然而,這只有在你更認識你自己的內裡時你才做得到。
情緒來了怎麼辦?
文/祕謐 賴拓
情緒勒索(英語:Emotional blackmail,亦可稱「FOG」),是一個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·福沃德(Susan Forward)發揚的詞彙,意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,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。_維基百科
人受到過去情緒壓抑的累積,情緒被身體記憶下來,事件忘記、模糊了,甚至變的扭曲,和原本事實大相逕庭,卻仍舊被我們當作事實存在腦海裡;不被滿足的情感需要,感覺不被認可、不重要、不被在意的心情,籠罩住我們身心,不但如此,還帶著這樣的節奏解讀現在身邊的一切人事物情境,繼續感覺自己不重要、沒價值。
許多心理學派就各自提出不同的解套方式,最出名的就是薩提爾的冰山理論,談及了討好、指責等等的反應姿態。
我們都渴忘被「認可」,我們也需要接納自己有被「認同」的需要,這是生物性的本能反應,是我們無法放棄的,也就是說當因為得不到,試圖用各種方式來遺忘、放掉、逃避時,情緒反而更加重的讓身體牢牢記住,因為身體解讀到的訊息是,這麼痛苦,所以一定要記住,以後遇到了才會逃得快,問題是這個「被身體牢牢記住」,反而在日常生活中帶來了困擾。
怎麼辦呢?把情緒、事件重新敘述,在這敘述過程中被自己重新理解,校正回合理的情緒,把情緒放回當時的時間軸線中,未來遇到類似事情時,觸發起來的情緒力道才會變小。
再來是在這過程中,發現身體裡頭的反應,感受它、安撫它,讓身體重新記住這個情緒已經在一個安全的情境裡受到了理解、支持,身體才會放下這個情緒,不再劍拔弩張。
當身體放鬆了,想法才會進入正向、客觀,這時最健康、合理,甚至有創意的解決方案、靈感、應對態度才會出現,此時,情境再緊迫,只要自己能持續保持從容的姿態,就能一直把事情處理正確,或是能不苛責自己,專注處理事情。
記住,不為自己下負面的註解,不對自己做錯誤的自我評價,因為這是情緒風暴來臨且達到一個壓力臨界點時,大腦自動化的反應,就是為自己做錯誤的自我評價,然後當真。
幸福的祕訣
文/祕謐 賴拓
『幸福,是有意識的思考、選擇、行動。』_Edith Hall
「不會無聊」,竟是優化性格,遠離憂鬰、焦燥不安的「處方」。
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研究懂得善用閒睱的人,才是心靈富足的人;獨處的品質決定心靈的品質,你閒睱時的品質都做些什麼呢?而這正是祕謐時常和顧客們提到的「有效充電」,更是高優質顧客們給予的心靈覺察回饋「慢慢來,比較快」。
當閒睱時,感到焦慮、不知所措,甚至不允許自己有閒睱時刻。然而,還有一種人,即使在閒睱時,也逼自己要想工作的事,似乎這樣,比較有活著的感覺,其實本質上都存在著不安全感、對未來、對生活擔心缺乏的恐懼,因為習慣,所以持續增加的不安,將帶給身體神經系統緊張壓力,自律神經失調、失眠、精神官能症、慢性疾病,就離自己愈近。
「我們應該要害怕無聊時用無意義的方式來填補時光,而不應該害怕無聊時竟真正停下來放空一切。」
有能力「逃」出來,讓自己浸泡在有意義的優質生活氛圍中,是一種強大的療癒能力,我們都應該認真學習這樣的能力。優質的生活氛圍是什麼呢?音樂、走路、閱讀、畫畫、發呆、大自然、好好呼吸、慢慢吃飯、靜靜傾聽…..
而這是祕謐花好多時間,邀請顧客願意一起練習的課程…
我們需要的是不帶情緒、自我評價的「做事方法」
文 / 祕謐 賴拓
「面對過去,真相會變模糊,而當初面對的態度和感受會存下來,留在身體和心裡,自己會把這非正確的感覺當作事實來面對現在的人事物。」阿德勒心理學+祕謐現場服務的整理。
舉個例子,現在做事小心翼翼的自己,常常感到焦慮、不放心,其實小時候神經很大條,所以忘東忘西,常常需要家人送東西來學校,每次看到爸爸急急忙忙送東西來,一邊罵、一邊唸,會覺得很內疚,所以提醒自己,我不可以這麼「笨」,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好。
久而久之,剩下我很「笨」,所以我什麼都做不好,還麻煩別人。
其實要調整的方向是,
怎麼把東西記好,比如提早一晚把東西放在桌上,或是出門前再清點一下。
我們需要的是不帶情緒、自我評價的「做事方法」,然而人總是在和身邊人事物的互動中,留下了情緒,形成了錯誤的「自我評價」,這評價會帶著感覺跟著自己長大,成為了性格的一部份。
祕謐引導發現您真實該有的反應、情緒、看法,代謝掉錯誤的,不繼續殘留在「現在」的生活中。
#親子覺察
#關係療癒
#自我覺察
#自我會覺察就能優化親子教養
「解決」問題,或讓「問題」解決你!
文/祕謐 賴拓
人類共同渴望的「幸福感」是什麼?
答案是,擁有「更加優質的關係」,這是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羅伯.威丁格主持長達72年的研究結果。
關係經營的不容易和無奈,深深困擾著人們;我們可以擁有財富、優渥的物質生活,卻未必有美好的關係(和自己的關係、和家人的關係、和同事的關係等等);但我們積極追求財富、更好的生活品質的動機原本是什麼?科學家說是「更加優質的關係」,但我們卻在追求財富的當中,連自己都失去了,甚至連思考「自己」的能力都沒有了,因為被大量的手機資訊、負面新聞、更多的慾望、物質等,完全蓋掉了自己,出現更多的自我懷疑、自我否定或自負,更不用說經營「更加優質的關係了」,我們已經被經濟渴求的慾望,把原本優質的自己,壓的失去原形。
然而你知道嗎?是有方法一邊追求「更優質的關係」,也一邊擁有我們想要的「生活品質」,這需要一點「微調」。
對,只需要一點「微調」,加上練習,就能同時擁有這兩樣,因為這過程中會很平穩的一直出現「自信」,「自信」會帶來「效率」,「效率」會帶出「創意」,如果你上班族,你會愈來愈被喜歡,開始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,自然被提升;如果你是創業者,更需要一個安穩的態度,讓源源不絕的「創意」一直生成,就像賈伯斯、馬斯克專注在一直擁有「解決問題」的「創意」,財富只是這個過程中的「副產品」。
然後你會帶著你要的「生活品質」,保有和家人美好的關係(因為有錢花、有時間陪伴,是世人共同渴求的。)
人生很難、很辛苦,卻又很簡單,找到方法後, 持續維持「航道」。
真的,只需要一點「微調」。
「心」的核心肌群練習
文 / 祕謐 賴拓
腰痛的問題困擾了我十多年有,在這幾年健身訓練愈加受重視,我才開始從推拿師、健身教練、身邊的瑜伽老師知道,練核心、吊單槓、讓背腹及下身肌肉強健起來,才能把身體好好撐住,聽專業他們說,核心肌群是很深沉的部份,對我來說,深沉代表著很久了、很重要、很難醫、很難好、很多毒。
核心肌群沒力量,加上坐姿不良,讓我骨盆歪掉好多次,甚至有一次在中國工作時,一個天氣變化加上我的姿勢不良,我直接躺了一個禮拜,那時還有個重要工作,被迫只能完全放下,非常無奈。而腿沒力、小腹變大、身體站不直更覺得自己矮矮胖胖,沒自信的感覺也會增加。
這樣的情況潛移默化在影響我的生活輕鬆程度,直到整個骨盆被喬正後,我才回憶起,我學生時期、20多歲時,身輕如燕、自然而然就能輕鬆伸展的自信感,已經陌生了十多年輕飄感,使我開始珍惜骨盆很正的身體感受所帶來的愉悅心情。
現在我會時常自我提醒推拿師告訴我的坐姿覺察、腰是否有挺起來,不管是坐捷運還是坐沙發,也開始練習核心肌群,時時都去感受身體是不是輕鬆的。
我發現和推拿師交流時,一切的覺察、習慣、姿勢、調整、練習、力量等等,都和我在祕謐的服務現場用的是一樣的字眼,只是我專注的是內在的覺察,不是身體姿勢的覺察,所以現在當我開始重視身體姿勢的覺察後,結合原有的內在覺察,我更加期待身心內外都輕鬆的可能。
有方法在身上就不會心慌,因為知道怎麼了?可以怎麼辦!人最習慣在心慌時,往自己或他人身上負面定義、貼標籤,兩者都不好。
薩提爾的對話技巧
文/祕謐 賴拓
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; coping is the problem.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;如何應對才是問題。」_維琴尼亞·薩提爾(英語:Virginia Satir)
維琴尼亞·薩提爾(英語:Virginia Satir)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家族治療工作者,她原先是一名教師、社會工作者,後開創並發展了屬於自己的薩提爾模式(The Satir Model),並運用於家族治療中。她相信,不論外在條件如何,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人是無法做出改變的。她也相信,人類可以實現其所想要實現的,可以更正向、更有效率地運用自己。而這樣的信念也促使她去往世界各地開展工作坊,以及家族治療的取向。_維基百科
薩提爾是舉世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,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療師,從五十年代起已居於領導地位。她被《人類行為雜誌》(Human Behavior)譽為“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”。_百度百科
她對人真實的「好奇」,好奇人們的想法、所經歷的、心情、行為等等,她帶著好奇的眼光和提問,而不是主觀的命令、要求。
薩提爾成長語錄
- 問題不是問題,如何應對才是問題。
- 欣賞並接受過去,它是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。
- 改變是成長的起點,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。
- 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件,只能改變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。
- 每個人都有能力找到內心的寶藏,它讓我們有能力獲得成功,並且成長。
如果你看過網路上許多介紹薩提爾冰山理論的影片,不難發現許多的提問都非常的直接、對焦,卻又不得不認真思考這些問題,因為你會發現似乎快觸碰到答案了,有點掙扎、有些興奮。
但因為有些問題滿直接的,不免容易被勾起不滿的情緒,甚至將這樣的對話技術應用在家裡時,可能會出現兩個問題,一個是自己有情緒時,我還有能力應用嗎?另一個問題是,對方(孩子、妻子)被問題激怒了怎麼辦?
「能擁有好好的狀態,是一種能力,需要刻意的培養,讓愛與被愛的體會,貼切經驗在每天的生活中。」
怎麼培養保持好好的狀態的能力呢?
1、分辨性格裡積極的、消極的部份
2、發現平常沒事時,也會讓自己困擾的身心節奏
3、將情緒歸位,放回正確的人生時間軸裡
4、整理出生活中,會被負面觸發的那些時刻
5、學習預知即將出現的負面觸發時刻
6、覺知身體感覺,不帶思考的即刻安撫
在這些的基礎上,學習坊間許多的領導課程、情緒管理課程、工作坊、溝通術等等,更能駕輕就熟,甚至知道書店裡什麼書適合自己,什麼書、什麼理論可以不用看太多。
如何不再情緒勒索
文 / 祕謐 賴拓
這週的工作坊有段同學們分享後彼此討論下的啟發,來自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來過的思考角度:
「我付出其實是為了我自己,因為我做這件事可以讓我感受幸福,所以我對你的付出,看見我們的關係美好,其實是為了我能感受著幸福!」
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思維,情緒勒索這個詞就會從世界上消失了。
比如:
我發現我請家人去吃大餐,我會感受到幸福,所以我花錢付出,看見一家人吃得很開心,是為了「我自己開心享受」著大家一起吃飯時彼此關係的美好,所以我創造這樣一個享受美好關係的情境機會。
所以未來就發自內心不會有動機情緒勒索家人說,「我以前請你們吃大餐,你們要感激,我是為了你們。」
這樣思考的好處是,
1、能設立健康的界線。
2、能把自己照顧好後有力量的付出。
3、沒有情緒勒索他人的動機。
對方會不會感恩,那就是對方自己品格、格局的問題,不需要委屈、不需要批判,因為自己也不容易做到,也是每個人需要花一生不斷學習的。